游泳池水处理设备中药剂的使用方法
氧化杀菌:次氯酸钠水解生成次氯酸(HClO),穿透微生物细胞膜破坏酶系统,杀灭细菌、病毒及藻类孢子。
持续消毒:有效氯在水中分解缓慢,维持余氯浓度(0.3-1.0mg/L)。
冲击消毒:
人流高峰后或水质异常时,按 5-10mg/L 投加,循环过滤2小时后恢复常规剂量。
日常维护:
通过自动投药系统维持余氯 0.5-1.0mg/L,每日补药量根据水质检测结果调整。
pH依赖性:pH>7.5时消毒效率下降,需同步调节pH至7.2-7.6。
避免混合:严禁与酸性药剂(如盐酸)直接接触,防止氯气泄漏。
存储安全:阴凉干燥处存放,远离火源,包装密封防潮。
电荷中和:Al³⁺水解生成胶体,吸附悬浮颗粒(如皮屑、油脂)形成絮团沉淀。
改善过滤:提升砂缸过滤效率,减少水体浑浊度。
pH调节:投加前确保pH 7.2-7.6(可配合盐酸调节)。
干投法:按 5-10g/m³ 计算用量,均匀撒入循环泵进水口。
反应时间:静置30分钟至2小时,待絮团完全沉淀后过滤。
投加过量:导致水体浑浊、pH下降,需减少用量并加强pH监测。
更佳水温:20-30℃时絮凝效果更佳,低温时需增加投加量20%。
碱性补充:pH<7.2时,按 10-20g/m³ 投加碳酸钠(苏打)。
酸性中和:pH>7.8时,缓慢滴加盐酸(浓度31%),每次调整不超过0.5pH单位。
分次调节:避免一次性过量投加,每2小时检测一次pH。
联动控制:与自动投药系统联动,维持pH波动范围±0.3。
缓冲体系:通过碳酸氢盐(HCO₃⁻)缓冲pH波动,延长消毒剂有效期。
总碱度维持:总碱度应保持在 80-120mg/L(以CaCO₃计)。
调整:按 40kg/1000m³ 投加,循环过滤4小时后检测总碱度。
日常补充:每月检测一次,按总碱度缺失量的50%补加。
藻类预防:夏季每周投加 1-2g/m³,抑制藻类孢子萌发。
应急处理:发现青苔时按 3-5g/m³ 投加,配合钢丝刷清洗池壁。
铜离子控制:游离铜浓度≤0.5mg/L(过量导致泳客皮肤过敏)。
避光储存:棕色瓶保存,防止光解失效。
预处理:先投加絮凝剂,再调节pH。
消毒阶段:同步投加消毒剂与稳定剂,确保氧化与缓冲协同作用。
后处理:杀藻剂需单独投加,避免与消毒剂直接混合。
个人防护:操作时佩戴耐酸碱手套、护目镜及口罩。
排水管理:含氯废水需经脱氯处理(如活性炭吸附)后方可排放。
环境监测:定期检测周边土壤氯含量,防止地下水污染。
通过科学配比与精准控制,可降低药剂成本30%,延长设备寿命20%,同时确保水质符合 WHO泳池水标准(余氯0.3-1.0mg/L,浊度<1NTU)。建议采用自动化投药系统+人工巡检结合模式,实现高效、安全的水质管理。